如果说这预示着小产权房将转正?房说君认为过于片面,官方早已明确表示,深圳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小产权房”。
因为经过2004年的农村城市化改造后,所有户籍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农村集体土地也一次性转为国有,但也以此遗留了一些问题,比如,村民在原来的“自家土地”上盖的违建,对外出租、出售后又加盖的建筑等等。在农民土地已然“国有化”的基础上,官方认为,历史遗留违法建筑不属于小产权房。
不过,由于违建规模庞大,剪不断理还乱,深圳官方曾在2016年公布,截至2014年末,全市一共有违法建筑37.30万栋,建筑面积共4.28亿平方米,占当时全市建筑体量的一半左右。其中,住宅类违建达1.72亿平方米,占总体量的40.08%,生活这些违法建筑内的人口约737.87万。这才有了加快处理历史遗留建筑的新规定。
深圳历来是改革先锋,一举一动都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
一个事关房价。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37万栋房只是违法建筑,没有包含自建房,数据显示,在深圳,合法自建房+违法建筑,提供的住房约650万套,远远超过了有产权证商品房(约200万套)的数量,这些房子,为深圳近2000万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问题就出在这,上海发展了这么多年,住宅总量才达到850万套左右,深圳仅仅是自建房,都搞到650万套,按理说,房价应该更低,但由于商品房稀缺,导致深圳住宅价格高企,而没有红本不动产证的房子,居住成本要低得多。
近年来,大城市房价得到了一定控制,但相较于年轻人的收入,房价仍然偏高。今年高层工作报告也提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这不是巧合,这预示了,为解决大城市的住房矛盾,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削弱高房价环境,多渠道增加住房供应的力度,是空前的。
另一个,就是惹人遐想的房地产税。
对于这个一直被提起但又悬而未决的终极税种,不仅购房者强烈期盼落地,已达成降房价的目的,同时也是地方为土地财政转型的强有力支持。
本来在2021年10月就已经宣布了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媒体报道说上海、重庆、深圳、杭州、苏州、济南参加了试点座谈会,从程序来看,高层起草及审批试点办法,再由试点区域制定细则实施,大约5年时间就能看出相应成效。
然而去年楼市的坠落速度超出市场现象,伴随着房企暴雷蔓延、期房交付延迟等预期降至冰点,官方不得不表态,“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也就是说,房地产税试点还是搁浅了。
但此一时非彼一时。财政部公布的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按照今年前2月卖地收入继续下降29%的趋势,今年卖地收入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
土地财政已经开始熄火,又叠加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的背景下,是时候转换赛道了,房地产税可能是支撑地方财政的唯一解。
还有一个消息值得注意,就在上个月,住建部就公布了3年摸清的全国住房家底,足足有6亿栋,不是套,是栋。
而这一次,深圳加快历史遗留建筑的“有限确认”,大概率不是巧合,再结合去年11月,财政部专门发意见提到税制改革先行先制,不由得让人心生联想,统计这些未被纳入房管所的房屋数量,除了为房产税的开征提供数据基础外,还能使地方采取更快的措施稳定租房市场。
毕竟高层部门已经在多次强调多渠道供应、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租赁房、长租房的大势不可逆,这也将是解决住房问题的终极方案,想要再靠房子赚取黑心钱,别说小城市不行,核心大城市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