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创新社会治理】陕西省汉中市:实施“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

乡贤文化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经验,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故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其优秀价值具有永不退色的光芒。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交汇期的汉中市,正需要这样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更高水平建设“三市”的奋斗目标。

一、弘扬乡贤文化是推动文化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五个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乡村社会土壤,壮大于传统文脉延续,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自力更生等优秀文化基因。我们弘扬乡贤文化,就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现代发展的力量。

二、弘扬乡贤文化是加强三治融合、健全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深入,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目前乡村治理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等诸多难题,给基层治理增加了任务和难度。乡贤文化积淀了我国乡村基层治理智慧,在维系乡村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和乡民邻里情感联络,实现乡村自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乡贤治理中发掘德治本质,努力把传统模式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用这种传统治理载体,传播现代文明和价值观念,重构农民群众精神家园,提升基层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农村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弘扬乡贤文化是培育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的必然选择。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不仅需要政策“大补”、干部苦帮,更需要贫困群众自立自强、苦干实干。乡贤往往是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的贤达能人,他们或是风气教化的实施者,或是纠纷矛盾的调解者,或是公共事务的建设者,或是产业发展的带动者。只有充分发挥乡贤的典型示范作用,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品质,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典型事迹引领风尚,用现场说教树立脱贫之志,大力实施志智双扶工作,才能破解“等靠要”思想、奢侈攀比之风、赡养老人不尽责等问题,根治思想顽疾,激发内生动力,弘扬新风正气,推动乡村发展。

为此,自2017年开始我市以弘扬乡贤文化为突破和抓手,创新实施“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充分发挥乡贤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促进发展等作用,走出了一条小乡贤、大作为,淳民风、带发展,重德治、优治理的乡村发展路子。

做法与经过

“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目前乡村治理面临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等很多难题。农村如何加强道德治理,如何重构公序良俗,如何传承优秀文化,如何让人们找回乡情、记得乡愁,乡贤文化以其本土、德高、知名的特质,在乡村治理中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自从实施“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以来,汉中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思路,截止目前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1940个,评选乡贤9000余人,率先在城固县建立全省首个县级乡贤文化促进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市80%以上的镇村建立乡贤文化组织,一大批有威望、口碑好、能力强的乡贤人士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农村发展。

一、突出重评严推,引导群众学有榜样

汉中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厚重,名人贤士代不乏人。历史上,曾涌现出骞、诸葛亮、蔡伦、李固等名扬海内外的古圣先贤,他们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或忠贞不渝、清廉耿直,高尚的品行德操为后世子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厚德重礼、崇文尚学、乐善进取的天汉儿女中又涌现出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建功立业、造福乡里的凡人善举。

为树立反哺乡梓、关爱乡邻的优秀典范,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汉中积极开展“身边乡贤大家评”活动,通过群众推荐、投票评选、镇村认定等环节,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按照“品行良好、处事公正、为人正派、遵纪守法、威信较高、群众口碑好”的25字标准,并以常住人口0.5%的比例,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退休干部、返乡专家、致富能手等重点人群中挖掘树立一批口碑良好的贤达能人。同时确定“村两委成员不参与乡贤评选”的基本原则,减少行政手段干预,搭建直通民情“连心桥”,为乡贤发挥作用和贡献智慧畅通渠道。群众也在立标准、多轮推、反复选的过程中,看到了与乡贤的差距,找到了学赶方向,全社会尊乡贤、学乡贤、当乡贤的氛围日益浓厚。

广泛开展“学乡贤演讲”“身边的乡贤进讲堂”“乡贤故事会”“新乡贤送家训”、优秀乡贤风采展示等活动,并结合乡风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文化广场等阵地,按照“一幅照片、一榜,一个故事、一块匾”的“四个一”(即:每人一幅照片,展示乡贤风貌;设置乡贤榜单,弘扬乡贤精神;整理先进故事,宣传乡贤事迹;悬挂乡贤牌匾,彰显乡贤地位)模式,宣传新乡贤的典型事迹,持续扩大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让身边乡贤“美”起来、群众跟着学起来,营造你帮我赶、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城固、洋县通过披绶带、戴红花、颁证书、送牌匾、放鞭炮,大旗鼓地宣传乡贤群体,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略阳县徐家坪镇明水坝村深入挖掘当地高氏家族历代先贤人物事迹、家风家训,培育新乡贤20余人,并将高氏“古贤”和“新乡贤”事迹制成文化墙,建成乡贤文化广场。像明水坝这样的村落在汉中还有很多很多,一大批乡贤主题广场、乡贤林、思贤亭、乡贤赋等应运而生,买卖农民房后的后果,学乡贤、当乡贤在汉中农村成为一股新潮流。

二、突出机制建设,引导乡贤激发活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调动发挥乡贤示范作用和“磁场效应”的有效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意识,把推动“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完善市级指导、县级统筹、镇村推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导考核。镇村是重点,党委担主责,宣传部(文明办)承担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解决乡贤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乡贤文化促进会由“示范推进”向“全面提升”转变。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市上先后2次印发《方案》,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评选比例、程序、步骤和要求。3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重点从健全制度、加强教育、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等方面,为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2次组织县域集中交叉检查,通报工作,交流情况,强化督导。从设计到研讨、从安排到推动、从部署到督导,市上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实现“三个统一”,即:评选标准统一,坚持“25字标准”;活动步骤统一,紧扣“评选、宣传、学习”3个环节;宣传模式统一,每名乡贤按照“一幅照片、一榜,一个故事、一块匾”的“四个一”要求打造,为活动顺利推进制定科学的“等深图”。

三是注重试点先行。坚持“示范推进、分步实施、全面铺开”的方式,确定城固县作为全市“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推进示范点,试点总结出了“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学识、有善举、有热情”的“六有”要求、“一推荐、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的评选“七步法”和“评、颂、学、用、当”的活动“五步法”,为全市提供了样板。工作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简报宣传推广。

四是强化阵地建设。按照“强阵地、活载体”的思路,探索成立三级乡贤文化促进会,将乡贤文化促进会与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整合资源、一体推进,目前64%的县(区)村级乡贤文化促进会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固定办公场所,制定相关章程,强化管理服务,积极开展活动,聚集乡贤力量,成为引领文明乡风、强化基层自治的“助推器”。

五是打造稳定队伍。定期组织乡贤学习、交流、研讨,了解农村发展形势,熟悉涉农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开展乡贤慰问活动,实施信贷支持、免费公共服务等政策性激励,帮助协调解决具体困难问题,保护其发挥作用的热情劲头。实行动态管理,综合评定工作成效,定期淘汰思想跟不上形势、行动跟不上发展、能力跟不上进步的落伍乡贤,确保乡贤队伍的先进性和引导力。

三、突出作用发挥,深圳梁田最新招聘普工,引导乡贤大展所能

乡贤是乡贤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要引导乡贤传播文明礼仪、修复乡村记忆、聚拢乡愁文脉、提升乡风民俗,使其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助力决胜脱贫攻坚的“发动机”、完善乡村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一是传承美德,引领文明乡风。发挥乡贤示范引领作用,自觉摒弃讲排场、慕虚荣、摆阔气的陈规陋习,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倡导酒席桌数不超过20桌,每桌标准不超过350元,切实帮助群众减轻负担,引导群众树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观念。扎实开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和“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活动,依托道德讲堂、农村院坝等阵地,组织乡贤代表,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信用农户等评选,凝聚向善向上正能量。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会长唐楷鉴,是原公镇原公村地地道道的农民,虽年过7旬但精神矍铄,群众威望高。他在担任原公村乡贤文化促进会会长时,积极发挥余热,主持编撰村志,修订《村规民约》,发动村民评议,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乡风民风有效改善。

二是宣传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坚持重法厚德、法德并举,组建“乡贤宣讲团”深入基层,依托“扶智学堂”、道德评议会等平台,采取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形式载体,用群众通熟易懂的语言点评农村的不良言行,宣传扶贫政策、法律法规、典型事例,弘扬勤孝善诚俭礼,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尊法守制、自力更生思想意识。城固县勤俭村贫困群众肖仕贵因妻子大病花光了家庭积蓄,独子三十尚未婚配,在镇村乡贤的不断帮助下,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家庭办起“农家乐”、儿子结婚“入洞房”、久病妻子“身体好”、脱贫登上“光荣榜”的人生“四喜临门”。宁强乡贤、陕西好人李永耀作为该县“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的精神文明讲习员,定期受邀走进镇村、学校,分享自己开凿“绝壁公路”、让天堑变成通途的故事,激励大家树立自力更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是投身公益,弘扬互助友爱。鼓励乡贤充分利用自身经济、人脉、资源等优势,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心支持政府重大举措,为家乡脱贫致富、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献智出力。宁强县乡贤赵永跃致富不忘乡邻,先后出资100余万元为家乡建产业基地、拓宽道路、资助贫困学生等,成为当地啧啧称赞的仁爱乡贤。洋县留村村77岁的乡贤冯志轩,以己之力、发挥余热,既当农家书屋、广播室的管理员,又当政策宣传员、文艺组织者,退休至今义务为全村文化事业发展默默奉献20年,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四是繁荣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力支持文化乡贤组建文艺宣传队、曲艺演出队、科普协会等,利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积极广泛开展民俗表演、纳凉晚会、农民歌手大奖赛、文化雅集、农民文化节、送欢乐下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西乡县推进“寻根铸魂”地域文化挖掘工程,组织近300余名乡贤深入镇村从地名由来、美丽传说、特色民谣、乡土农谚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撰写编印《地域文化材料汇编》,叫响了“农耕五丰、工匠杨河、人文堰口、红色私渡”等西乡独特地域标识的文化品牌。汉台区龙江舞龙舞狮、铺镇文艺宣传队、河东店“农二哥诗社”等品牌文化组织中的文化乡贤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倍接地气的文艺节目,经常组织文艺调演、赛诗会、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为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五是带头致富,推动产业发展。一大批在外创业成功的乡贤,情系故里、泽被乡邻,积极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积极充当宣传大使,动员、鼓励、吸引各方客商和汉中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让“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馈”的“归雁经济”落地。城固县柳林镇五渠寺村乡贤童丽娟外出创业成功后,回乡创办汉中锐杰电子有限公司,设立社区工厂4家,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还有被十里八乡的桔农誉为“桔红娘”的乡贤胡胜强,帮助困难群众学技术、筹资金、跑市场,发动80多户桔农成立“胜强柑桔专业合作社”,带领桔农将柑桔销往外省甚至国外,真正实现“先富帮后富、同奔小康路”。南郑区喜神村乡贤聂江通过自身企业招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积极成立红寺坝村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土猪苗360余头,带动38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六是调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村民重德、重理、重望的心理规律,按照“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原则,充分运用乡贤的社会公信力,引导乡贤调解邻里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排解上访隐患,参与解决征地拆迁、修路架桥、移民搬迁等复杂问题,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水平。洋县东湾村由于主干道拓宽,需要拆掉17家的房檐和十几户的房周栏杆,村里由乡贤和一部分村干部组成拆迁小组,先开大会动员,再一户户上门走访,在这些乡贤努力下,拆迁工作进展顺利,村级道路全部实现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固原公镇村民周跃东与邻居韩少华因建房占用宅基地的问题产生矛盾,镇村干部多次调节都无功而返,村里乡贤郝本明主动出面、出资出力,最终矛盾双方达成和解,妥善解决了搁置近10多年的一起民事纠纷,成为当地村民口口相传乡贤助力和谐乡村建设的佳话。

探讨与评论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部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惰性思维,个别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慕虚荣、比阔气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调研,聚焦问题,精心设计,既实现了“老瓶装新酒”的创新探索,又对症下药更接地气,受到基层普遍欢迎。大家纷纷表示,乡贤在妥善解决民事纠纷、带头支持镇村发展、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很多方面,帮他们实现了“想干却干不成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了“想办却办不到的问题”。在工作推进中,我们有以下感受和思考。

1.创新乡贤文化,必须突出典型性,坚持群众路线与组织把关并重。乡贤是乡村有声誉、有威望、有能力,深为群众所尊重信服的乡间贤能,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乡贤评选、学习、发动等各个环节,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公开,主动请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来评判,形成乡贤与群众之间有效沟通、良性互动、带动发展的局面;又要坚持组织把关审核,对推荐的乡贤人选遵纪守法、处事公道、做人正直等方面严格审查审核,突出乡贤的广泛性、典型性和先进性,才能真正起到示范标兵作用,让群众见贤思齐、引领风尚。

2.创新乡贤文化,必须突出导向性,坚持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并进。创新乡贤文化,关键在于继承和建设,弘扬传统文化,赋予时代价值,让乡贤文化走进群众,形成正确导向,以有形载体实现无形引领。一方面,注重发掘本地乡贤文化资源,结合历史文物、遗迹保护和名门族谱整理等,深入挖掘良、骞、李固、蔡伦、诸葛亮等“先贤”身上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特质,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评比表彰活动,培育挖掘乡土人才,加大乡贤能人储备。实施新贤培育与成长工程,积极发挥离退休党员干部、企业家、返乡创客等引领作用,培养有学识、勇担当、讲奉献、重实干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贤”。   

3.创新乡贤文化,必须突出引领性,坚持彰显主体与有效引导并抓。乡贤是创新乡贤文化、彰显实践价值的主体,乡贤精神是乡贤文化体现的核心,乡贤作用发挥是乡贤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只有确立乡贤在乡贤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乡贤作用发挥才能充分体现和得到保障,才能积极参与村级治理、引领民风,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乡贤发挥作用,同时需要各级组织有效引导,要注重聚合不忘乡愁、回报乡里的“离土乡贤”,扎根基层、德行高尚的“本土乡贤”和支援本地发展、为人公道正派的“外来乡贤”,坚持“筑巢引凤”,打造“归雁效应”,有针对性设计好镇村组织和群众需要的“菜单”,根据乡贤特点,从感情、人脉和资源等方面引导发挥优势,助力乡村发展。

4.创新乡贤文化,必须突出长效性,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并举。创新乡贤文化,非一蹴而就,须久久为功。实践表明,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贤文化促进会的长效运转,关键在于持久发挥乡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乡贤更加深入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展现出治理乡村、引领风尚、促进发展的积极作为。对待乡贤,既要一手抓严格管理,激励各类乡贤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凸显先进性和影响力,确保始终走在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乡风的前列;又要一手抓关心爱护,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适当鼓励激励,帮助协调解决具体困难问题,通过实施免费乘坐公交车、景区景点门票优惠、定期体检、贷款优惠等举措,建立礼遇回馈机制,保护其发挥作用的热情劲头,让乡贤长期愿意服务乡亲、奉献桑梓。

5.创新乡贤文化,必须突出规范性,坚持学习宣传与合理定位并重。创新乡贤文化的根本是挖掘乡贤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充分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参谋建议、示范引领、桥梁纽带等作用。一方面,要弘扬乡贤身上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通过编撰风采录、乡贤库,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打造乡贤亭、乡贤街、乡贤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基层巡演巡讲,编排小品、快板等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节目,将乡贤文化融入民间文化剧种、地方戏曲、乡间小调等文化活动,宣传典型事迹,讲好乡贤故事。另一方面,合理定位乡贤作用,明确“村两委+乡贤”的工作模式,以乡贤身上道德引领的柔性力量,辅助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等开展工作,引导群众和睦友善、守望相助,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有益补充。

如今在汉中,乡贤文化已经成为教化乡里、涵育文明乡风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成为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道德力量“新引擎”,一股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争上游、不落后、奔小康的清新风气正在天汉大地广大农村蓬勃兴起。


(责编:王帝元、谢龙)